首页 | 励志文章 | 名言警句 | 感悟人生 | 散文杂文 | 诗词歌赋 | 流行言语 |
当前位置:首页 > 散文杂文 > “真读书”需要下“笨功夫”

“真读书”需要下“笨功夫”

作者:知行君来源:网络2017-06-30

陈寅恪:读书须有次第,分轻重

清华“四大导师”之一陈寅恪先生(另有王国维、梁启超、赵元任),博览群书,被誉为“盖世奇才”“教授的教授”,素有“活字典”“活辞书”之誉。他一生苦读,积累下了许多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。

陈寅恪将书分为三类:最低限度的读物、进一步学习的读物、深入研究的读物。三类书中他尤其强调第一类。陈寅恪认为第一类是必读书,从中可以得到最低限度的知识。他认为,《诗经》《尚书》是我们先民智慧的结晶,乃人人必读之书。《礼记》(包括《大学》《中庸》《礼运》《经解》《乐记》《坊记》等)是儒家杂凑之书,但其中包含的却是儒家最精辟的理论,是相当精彩的作品,不但要看,还应该背诵。

陈寅恪读书,注重原典和最基础的书。为什么要读“老书”?因为“老书”有“原创性”和“基础性”,而且“老书”往往是一门学科的入门书。陈寅恪说:“中国真正的原典也只不过一百多部,其余的书都是在这些书的基础上互为引述参照而已。”读“老书”,读“原典”,这对于任何一个学科来说,都是一个永远不会过时的读书策略。

陈寅恪大量读书,却不尽信书。对于书上说的,前人说的,大人物说的,陈寅恪总是一定要经过自己的学习和思考才加以确认。正是不唯书、不迷信的怀疑精神,奠定了陈寅恪学术大师的地位。

陈寅恪从12岁起先后在日本、德国、瑞士、法国、美国等多个国家的高等学府求学18年。哪里有好大学,哪里藏书丰富,他便去哪里拜师、听课、研究。对大多数人趋之若鹜的学位,他却淡然视之,不以为意。陈寅恪读书的功夫深到什么程度呢?由于苦读,过度损耗了眼睛,47岁右眼失明,56岁左眼视网膜剥离,终致双目失明。双目失明后的陈寅恪先生,仍通过助手“念书”来读书。

由此可见,“真读书”少不了“笨功夫”。“笨功夫”看似很笨,其实是难言之妙。

以曾国藩为例,虽然秀才考了九年才得中,但中了秀才的第二年,他就中了举人,又四年,即高中进士。他总结自身经验,说这得益于自己“笨功夫”下得足,基础打得好。

那么,怎样在读书上下“笨功夫”?其实非常简单,就是反复读,带着问题读,边读便思考。俗话说:好书不厌百回读。对于一本好书,一读仅知皮毛,二读能知梗概,三读四读才能前后贯通,而要深知要义,非五读六读并做延伸阅读,互相印证比较不可。

陈寅恪读书有一个非常好的习惯:不动笔墨不读书。往往一本好书反复读下来,会被勾画得面目全非。所以真正的好书,买一本是不够的,要买两到三本备用。本人的经验是,读书做的批注,一可记录读书的即时心得,加深思考;二可提供备用索引,什么时候想回看某一部分,查阅自己写下的批注,就可立马找到。

国学大师王国维将读书的境界归结为三个层次:昨夜西风凋碧树,独上高楼,望尽天涯路;衣带渐宽终不悔,为伊消得人憔悴;众里寻他千百度,蓦然回首,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。其中,第二个境界需要最长的时间,也是许多人没能完成的层次。但不完成第二个层次,就不可能领略“蓦然回首,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”的难言之妙。

12

© 2015-2030 KuYanYu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

QQ联系我们 电子邮件联系我们

吉ICP备13004070号-10   吉公网安备22012202000033号